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的2035年远景目标里,建成健康中国凝聚着每一个国人的健康期待,体现了党中央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。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唯有坚持新发展理念,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,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,更加注重资源下沉和系统协作,才能让健康成为我国发展蓝图的底色。
健康是小康的基础,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,是卫生健康系统的重要任务。一直以来,预防为主都是党和国家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的核心之一。然而,在现实工作中,我们常面临“看不见产出”的困扰,影响了对长远性预防工作的重视。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敲响警钟,预防为主的弦必须绷得更紧。落实预防为主,要完善体制机制、转变群众观念双向发力。一方面,抓住反思和改革的契机,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,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。其间涉及的经费投入、制度完善、科研部署、机构改革、人才培养等每一项工作,都要统筹谋划、细致落实。另一方面,推动人民群众由被动应对健康问题向主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转变。健康促进、医防融合、体医融合的步子不能慢,行业和产业要形成合力,共同给群众传递知识、提供指导、创造环境。
人民群众多层次、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将在新时代快速增长,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卫生健康系统对此做出的积极回应,并已通过既往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。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智慧医院、互联网诊疗等新技术新模式逐渐推广应用,提升了服务效率,改善了就医体验;推进国家医学中心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,旨在提高疑难危重症的诊疗能力;药品集采、医保异地报销等新政的推行,让老百姓的就医负担更轻、获得感更强。未来,医疗服务体系要加速从数量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提升型转变,阻碍转型的观念和制度壁垒要继续破除。无论是财政投入、医保支付,还是绩效考核、薪酬分配,都要瞄准加强精细化管理、调动积极性的目标施策发力。
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大医院、强区域的单兵突进,也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。在广大基层,群众能不能看得好病,是衡量医疗服务体系是否优质高效的重要指标。近年来,国家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,医联体、医共体各处开花,对口帮扶深入开展,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进展明显,“小病不出村、大病不出县”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变成现实。然而,我们必须认识到,发展既要靠外部助力,更要靠内生动力。推动资源下沉最重要的是推动人才下沉,并想办法把人才留在基层。这不仅需要卫生健康系统在人员评聘、编制、薪酬等方面继续推进改革,也需要教育部门调整医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思路,推进社会共治。
新阶段,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已经明确。全系统必须紧紧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,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以安全为底线,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,统筹谋划改革发展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健康中国的景象早日实现。